文旅要闻 CULTURAL TOURISM NEWS
协会动态Association news
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:首页 - 文旅要闻 - 行业动态

超实用的5A级景区创建指南,抓紧收藏!

2023-02-17 行业动态
5A景区是全国旅游景区最高等级荣誉,代表了世界级旅游品质和中国旅游精品景区的标杆。5A景区已成为各地区形象的“金名片”、旅游消费的“集中营”、市场投资的“新高地”和进军国际的“通行证”。景区创5A工作犹如“上京赶考”,如何在众多的“考生”中脱颖而出、摘取桂冠?一份5A创建的实战指南尤为重要


01
5A级景区概况
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,即5A级景区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的景区级别,分为五级,从高到低依次为AAAAA、AAAA、AAA、AA、A级。其中,5A级为中国旅游景区最高等级,代表着中国世界级精品的旅游风景区等级。
自2007年至2022年8月的15年间,国家层面先后组织39批次评定,截至目前,共有318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,占全国景区总量的1.4%。


0c589a2aee2ef6ce77cd0acee79cc113.jpg


具体到各省(含直辖市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)国家5A旅游景区数量分布,排名前三位的省份分别是江苏省、浙江省和新疆自治区,分别拥有25家、20家和17家(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);四川省后来者居上,位居四位,目前拥有16家,并列第五位为广东省和河南省均拥有15家5A。 

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分布空间上存在明显的集中特征来看,东部密集,西部稀疏,自东向西逐渐减少。5A 景区多以自然生态类与历史文化类景区高价值的5A级景区为主,成为近年来5A级景区验收率较高的旅游资源。
国家5A景区竞争激烈,创建难度大。主要是每年申报数量有限,标准化要求高,全国创建5A景区申报数量多。

5A级景区创建意义

5A级景区作为中国旅游精品景区的标杆,它在彰显国家品牌力量、促进区域旅游发展、释放景区自身价值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。

从景区角度:景区发展的里程碑

景区创A,是景区提档升级的必要途径,能够规范提升景区的综合质量;是挖掘景区核心内涵的内在动力,可以有效提高景区的吸引力、竞争力;是扩大景区辐射半径的有效途径,可以较大幅度提高景区市场影响力;是规划景区服务管理的外在驱动,能够提高游客的满意度;是吸引社会各层对景区关注的重要契机,可以借此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。

从政府角度: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

景区创A,尤其是对于创4A或5A级景区,是展示地方文脉、打造政府形象工程的核心工作;是形成A级景区带动的区域旅游发展大环境,是发挥旅游业乘数带动效应、拉动就业、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;是增加旅游收入,提高旅游产业对政府税收贡献的有效手段;是能够牵引政府对旅游产业实行政策倾斜,是政府吸引旅游企业投资的助推器。

从区域发展角度:实现地方综合发展的重要抓手

如果一个地区拥有一家以上国家5A级旅游景区,必将提升周边区域知名度,必将吸引更多的客人来观光旅游,必将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投资兴业,必将吸引更多的领导关注并支持该区域发展,有利于形成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,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政策机遇和商机。因此创A工作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旅游产业本身,其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,也是循序渐进的。这种影响表现在改变区域旅游发展格局、提高区域品牌知名度、促进区域产业机构升级、优化区域城乡发展结构等方面。


03
5A级景区创建的必要条件

已成为4A级景区满3年

2012年开始国家旅游局新修订的《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》(旅办发[2012]166号)第十二条:5A级旅游景区从4A级旅游景区中产生。被公告为4A级三年以上的旅游景区可申报5A级旅游景区。

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以上

5A级旅游区要求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达到60万人次以上,其中海外旅游者5万人次以上。

景区面积不小于3平方公里

拟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景区面积不小于3平方公里。

旅游资源品质要求极高

旅游资源品质极高,具有特色性、典型性和唯一性及较强市场影响力。
其它必要条件:近2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和社会反响强烈的群体性事件。


04
5A级景区创建标准

《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及评定》GB/T 17775—2003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在国内实施,并沿用至今。在2016年推出新标修订版本,但目前暂未官方发行。

旧标准

根据《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》(国家旅游局局令第23号)和《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》国家标准(GB/T17775-2003)的相关规定制定本细则,总分1200分。本细则共分为三个部分:
细则一: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评分细则(1000分)
细则二:景观质量评分细则(100分)
细则三:游客意见评分细则(100分)

新旧标准对比

对比两版标准,差异性主要体现景区时代发展趋势和新发展要求。一是,为了与现有的创A的评定程序相适应,新标准将细则一(《景观质量评分细则》)与细则二(《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评分细则》)位置互换。

二是综合来看2016版本,新增了综合服务、特色文化和信息化几项,凸显了本土文化成为景区发展的命脉,并且景区开始进入信息化、智能化发展。主题特色、综合服务等分值项的增加强调了在景区建设、服务和管理方面以游客为中心的人性化设置。

afcd702f3a7779bd0c09acbdc38e1981.png


05
5A级景区申报流程

资料审核

旅游景区申报质量等级,应当提交下列材料:
1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申请书
2、旅游景区基本信息和经营信息
3、自评报告及相关说明材料
4、旅游景区已具有立项、环境影响评价、安全风险评估、特种设备检验、消防、卫生许可等开放合法性的承诺书
5、旅游景区所依托的资源、涉及旅游服务的重要资产不存在权属争议的承诺书
6、其他有关资料。
县级以上地方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应当逐级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,涉及上级评定部门评定权限的,须向上一级评定部门提出推荐意见。

创建流程

5A景区创建共九大步骤。其中景观质量评定报告是创建大门开启的敲门砖。

其主要考察景区的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,针对旅游交通、游览、旅游安全、卫生、邮电服务、旅游购物、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八个大项共213个小项进行评分,满分1000分的情况下,必须达到950分。

通过了现场检查,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将会在官方网站进行为期七天的公示,公示期间无异议者,才能正式授牌。一个国家5A景区创建,用时短则2-3年,长者达5年以上。

06
5A级景区发展现状
针对国家318家国家5A景区创建方式进行分析,总结其在创建过程中的模式,可将其划分为四种:资源取胜型、大力投资型、联合申报型、综合精品型。每种模式各自有侧重点,各有特色,不同类型的景区适合不同的模式。

资源取胜型

以第一批5A级景区为代表,主要是旅游开发历史悠久,人文、自然和社会价值资源稀缺度高,且广为人知的传统旅游资源型景区,包括各类世界级自然和人文遗产、世界级地质公园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、国家文保单位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。

此外,还有部分具有较高旅游价值,国家或地方投资建设的现代工农业设施、市政配套,主要包括国家级文体、科技、农业、水利、路桥等工程项目,以及重点城市有一定历史积淀的名片级市政公园、文化景观等。

此类景区在晋级 5A 之前,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系统,拥有全国性的知名度和较为稳定的大规模旅游客源,其人文、自然和社会价值明显。资源取胜类景区主要根据 5A 景区建设的硬性标准要求,按照“缺什么补什么”“整治脏乱差”的工作思路对内部软硬件系统进行综合提升,依托既往获得的世界遗产、国家风景名胜区、世界地质公园、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多个金字招牌彰显资源价值,获取支持。

大力投资型

这类景区主要是以重金打造而成的主题公园、主题景区或度假区。其中,主题公园、度假区多紧邻大都市或旅游目的地城市,主题景区往往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。

在创建 5A 的过程中,此类景区主要通过企业市场运作和重金投入,以高水平的创意,设计打造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和服务,形成全国性知名度和旅游人气,以成效作为创建 5A 级景区的主要资本。

在此基础上,通过对照标准,制定和落实景区游客接待中心、旅游厕所、标识标牌、导览系统、停车场、公共服务设施等软硬件建设方案,加强台帐建设及管理服务等,创建5A 景区。

联合申报型模式

此模式适用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景区,由于行政分割或者地缘因素,成为相互独立的景区。这些景区在资源类型上相似,但是单个景区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高,资源品级构不成世界级水平;或者两个景区在资源上相互依存,单个景区无法构成既定的品牌和影响力,需要联合申报 5A 才能提高成功率。在目前竞争压力较大、单个景区资源品质不算高的情况下,联合申报 5A 成为重要的创建手段。

综合精品型模式

此模式主要针对的是拥有一定山水资源或人文资源基础,但开发历史较短或长期内知名度不高,或自然资源及人文遗存丰度不足的景区。此类景区在创建5A 过程中,前期经过了全新的文化包装、规划设计、资源潜力挖掘,并借助资源整合、市场炒作、政治营销等多元手段,形成了较高的人气知名度,后期通过不断凸显景区发展愿景和开发建设成效,提升 5A 景区标准中规定的软硬件建设,综合发力建成 5A 级景区。

07
5A级景区创建难点
根据5A景区创建的实战经验和咨询指导,一般景区在游客中心、游步道、标识导览、厕所、垃圾箱、停车场6大方面,存在创建难度,标准要求细、提升周期短等,使其成为旅游景区验收不合格的软肋。

游客中心 

主要问题:休息、咨询等设备设施缺失;服务功能欠缺,如游客接待指示牌简陋,缺少电子显示屏,或是无法使用,或缺少多媒体宣教系统等;
提升方向:对接标准,完善游客中心功能。

来源: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网站、中国旅游报等相关旅游媒体




本文仅用于分享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
吉林省旅游景区协会

电子邮箱:jilinjingqu@sina.com